校內活動 An Activity Inside the School
This work is consisting of two parts. The written part is only shown in Mandarin Chinese, whereas the video clip below that can also be viewed from youtube is with both English and Mandarin Chinese. Thank you!
(總字數:2521)
台灣的國民小學學校中的「家長日」通常安排在週末時光,讓家長們得以到校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身為教師的我們也必須當面和家長溝通,今年度由於在科任科目上我跨年段教學,因此必須與不同的家長溝通教室裡面的學習和互動。
下班時分同時稍作談話,兩位低年級導師其中一位對我說:
「妳的講解太完美、太好了,一站上去秀出英語,大家就鴉雀無聲。」
我很靦腆:
「大家不嫌棄,而且是妳們這些導師們把學生帶得那麼好,所以身為科任我們很輕鬆呀!」
第二位老師接著說:
「妳教學生我們都很放心,而且我女兒一直說她們班很幸福,能有機會被妳教到!」
第一位老師問:
「她畢業了耶! 那是幾年級被教到的?」
我們異口同聲回答:
「五年級。」
大家寒喧一會兒謝過兩位導師之後,我則回到班上打開高年級學生的作業本,上課的畫面歷歷在目。
這讓我想起才在前幾天,一位教育界的前輩說到:
「Hope老師目前所服務的學校是xxx……」時,在台下的我反而有些怔住,還沒有回神過來,可能是在我心中,我所服務過的地點和人種多元,所以,從來不曾感覺自己真正在哪個單位定著。
那我怎麼會在一些地方持續著服務呢?
我確定每接一個新的班級,我就走向那種重新喜歡上一群新的學生的歷程,因為學生也是如此! 即便他們總在一開始的時候被我的嚴肅給嚇到,但後來他們會發現那不過是一種教學手法……
接著,我會感到又有一群全新的人、完完全全和我過去接觸的學生不一樣的人,進入我的生命。我有兩種選擇,一個是面對他們的時候,憂愁而不悅,另一個則是面對他們的時候,振奮而愉悅。總是選擇後者的我會讓學生常常對我念念不忘,所以,一年又一年的戲碼在國內外我的所到之處再次上演著……
當我看到一群曾經相處過的學生對著我的時候,偷偷竊笑、閃閃發光時,我知道他們想起了我們共同在教室裡面學習時的畫面。
而當一群新的學生也有這種偷偷竊笑、閃閃發光的表情時,我知道他們會在不久的將來告訴我:
「老師,我要升上xx年級了,真的很希望一直被老師教到」這樣的心態。
一位教育界的前輩曾說「從事教育的人都會被學生綁架」,我很同意。
從大學到小學,從國外到國內
這樣的話語也許聽來很高傲,但是,我貨真價實從國外教到國外、再回到國內、再到國外,從牙牙學語的幼兒園學生一路教到七、八十歲的退休界人士,也因為教授的是「語言」,甚至還教過「談判」、「風險管理」、「寫作」、「航空知識」等等,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及膚色等來源,五花八門。
我喜歡透過學生的成長,刺激自己的眼界和能力,使我可以在服務人群的事項當中,更加有力地發揮種種可能。所以,不論我如何變動於外在的工作場景,骨子裡面的教育者風範是與時並進的。
但是,為何回到初等教育,也就是小學場景,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同樣回小學,但變成教育及提升不少公立學校內教師們的英語程度,反而是真正教授小學生呢?
答案非常令我自己著迷,也令我想一探究竟……
我想了解自己有一段時間沒有大量接觸低年齡層的學生,在這種情況底下,自己能夠「教」到什麼地步?!
除了喜歡學習,我還喜歡發揮實驗精神,沒有重回現場就如隔靴搔癢,不如真實探究。一探虛實之後,對於這些在國民學校裡面的學生有所認識之外,也重新再次審視自己的成長及學習歷程,可說是一種在生命饗宴中大快朵頤的洗禮,剎時感到城裡無處不飛花、人間何處無風景!
學生心理
教育心理學裡面常常涵蓋的範圍,是學生的學習心理,沒有提及教師的教書心態的部份,像是留白,要教師們自己去填空。
所以,當在教授新的班級時,遇見有學生們戴著口罩,不願意把口罩拿下來讓教師看到他們長什麼樣子的時候,教師的內心該怎麼想呢?
這一類就是所謂「留白」的地方,需要教師自己去拿捏及掌握。也是對我而言,最深刻的教學技巧的考驗,因為,如果能在這種教育心理學上的教師心理考驗中,知道怎麼有效益也有智慧把留白的地方填入,那麼,學生們有可能一輩子倘佯在學習的樂趣之中。
反之,則學生們無法從這種留白處看到教師的用心良苦,學習到最終,也有可能對師生雙方而言,兩敗俱傷。
我的用意
為了讓學生們知道泡芙老師,也就是敝人在下小妮子我的用心良苦,在課堂開始之初,我必須使用一些教學手法讓學生能夠至少坐在教室裡面安靜學習。
也由於想知道學生們到底有沒有吸收到什麼、他們用什麼方式來咀嚼課堂中的一切,我必須讓他們透過一般學生已經不喜歡的「書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概念。
再者,一如學生所言的是我在了解他們的「內在」的過程,更加與他們靠近,而能夠對他們在外語學習上的狀況,對症下藥。
我從來沒有想像過自己在平地上,仍然推著一個像在機艙中服務般的餐車,只是這個餐車完全無形,裡面裝盛的是對應學生心理的良方和研究,等侯每一個和我遇見的個體能夠有所提升,朝向更加光明美好的將來而去。
結論
最近我在嚐試自製麵包,然而由於麵包機在某次長期出國服務的行程中贈送他人,也一直沒有添購,所以想不假手麵包機,試驗是否能成功作出麵包。
買了酵母粉,也買了麵粉和其他材料,但一試再試,麵包作出來的時候就像沒有發酵過一樣,一點也沒有膨鬆感,使人懷疑是否酵母粉的品質有問題。
仔細再研究研究,我發現原來是遺漏了一項重要的原料:糖。
竟然加入了糖之後,不靠麵包機製作的麵包,就可以成為有些發酵的模樣! 雖然不像真正麵包機製作出的產品、或者市售麵包,但因為自製,並無雜七雜八的原料,作出來的「麵包」那種有些雷同「發糕」的作品,反而讓我更加愛不釋手。
在教育的路上我們本來就在進行非常客製化的工作,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一樣的,不論是教師、不論是學生,但是我們的本性、心性、態度這種種使得自己的教育路途走得更成功的元素,就像是一個成品的完整與否般,缺一不可。
也許身為這樣的一個教育者,我是被這些小學生「迷惑」了,才會願意一反常態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待得久了一些,但是愈琢磨下去,當我愈加發現自己在教學時的童稚與樂趣時,我才真正懂得自己過去在兒童美語補習班裡教書遇見的學生,在我成為一位空姊後與我在飛機上面相遇時,那種不同元素相加後的美好感。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