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二日討論會之相關問題和分析
**********音檔播放時凡遇病毒預警或權限預警等,敬請按指令操作即可,毋須驚慌**********
六月十二日上課討論內容 June 12, 2021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ussion
壹 上課內容形成的當場提問之補充
FAIR
TRADE CONTROVERSY 公平交易爭端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ir_trade_debate
WHAT
PEOPLE CAN DO FOR THE FACT OF SWEAT SHOP 針對血汗工廠人們可以作些什麼呢
https://www.dosomething.org/us/facts/11-facts-about-sweatshops
貳
一位優秀的美女老師提問及分享到下列「」引號內的問題:
「記得Hope老師曾問我們「為什麼台灣的教育裡面充斥著考試,而且考試有很多題目都是有標準答案的(例如選ABC/123/O X/填空題)。但是為何一定要有標準答案?」
我記得一位外籍老師說,美國的父母並不會要求小孩一定要認真念書,因為美國的市場非常大,不管做什麼都能賺很多錢。反而會唸書,賺的錢還比較少。
可是我們的國情就不同了,市場很小,創業要有時機和資金,只有讀書考試才能獲得一份穩定的的工作。但這種勉強能餬口的穩定工作,仍是僧多粥少,只能藉由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機制進行,才能公平。
現在學校的老師,都會藉由課堂討論,讓學生表達不同的看法,但是正式的考試,還是會有標準答案。
除非就業環境改善,否則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制度是不可能改變的😖」
根據上面的提問和分享,Hope的回應如下:
一,
(一) 您問題中所提之「外籍老師」,是否自己就是美籍人士?
(二) 美國因為地廣人稀,各地人士狀況各有不同,所以很不容易一概而論。Hope遇過的美籍人士個個都非常自動自發、具完全獨立思考的精神,許多人裡面十歲就開始賺錢的大有人在,因為他們認為「經濟獨立」是「全然獨立」的第一步。
二,
市場之大小,關乎於個人的想像空間、學習背景、計畫方向、專業能力,不見得完全因地制宜。從某個角度看也許台灣市場是小的,但是,我們又如何解釋台積電的生成呢? 或者,我們如何解釋珍珠奶茶賣到羅浮宮裡面去呢? 也許別人反而很嫉妒台灣可以由於地理條件發展貿易呢?
三,
回到「個人」身上:一個人可以作事的方位,來自於這個人的視野和國際化的程度;如果這個人的視野廣闊、國際化深,他/她並不需要被侷限在一個地方,所以,這個人從何處來,變得不重要,而是,這個人想作什麼? 怎麼作成的? 有什麼更新的計畫?
這個單一的個人要能夠突破原生長環境的侷限,例如,原本在芬蘭的海港長大,觸目所及都是漁夫,那麼,他要如何使自己變成一位研究風力發電的科學家呢? 這些東西的「養成」,可能要靠「教育」的力量,因此,在教育這個不管是學校或者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此人被陶冶的過程就會型塑這個人未來的爆發力。
但是,一位馬拉威並不識字也無上學經費的少年都可以想法設法使風力發電,使國外大學校請他去讀書、大公司請他去就業,像這樣的例子我們又如何解釋呢?
因此,這個「個人」的歷程分有許多細瑣的環節—包含他/她的情商(EQ):什麼時候講該說的話、什麼話不該說,很多人到了年紀很大似乎都分不大清楚;他/她能否來自於框架式的教育環境但可以「超脫」框架之上:大部份的人感到自己受限/受制於框架,或者心甘情願在框架中因為習慣而成自然;他/她能否來自於無框架的教育環境但能夠專心致志—無框架的陷阱有可能是過於自由,所以令人找不到方向,一個針對美國名校學生「對未來有什麼計畫」的調查,就發現大家的理想很難產生,和一般學生一樣,可是,那是教育出了名的沒有標準答案的美國,於是,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其他先進國家裡面的人,面臨了相同的命運嗎?
參
在台灣,除了「認真念書」、「用功念書」、「努力學習」,還有「孜孜不倦」、「手不釋卷」、「皓首窮經」等不同程度的表述方式。但是英文好像除了study hard之外,沒看過其他的說法,是因為外國的父母都不會要小孩認真念書,還是因為我讀的英文文章太少了?如果台灣的父母要小孩「立志努力向學」,還可以怎樣用英文表達呢?謝謝老師(^^)
PHRASES
DESCRIGING PEOPLE WHO “STUDY HARD” 描述人們「努力讀書的英文字句」些許例舉
https://englishonyourmind.wordpress.com/2018/02/03/10-idioms-and-expressions-using-the-word-book/
https://www.spellzone.com/blog/30_Idioms_about_Books_and_Reading.htm
HOPE曾經教過一段不知時間的SAT,它是北美(尤其美國)的大學入學考試,一班的學生大概動輒兩、三百人以上,都是一些華人子弟在暑假時把孩子送回南陽街「衝刺」考好成績。這不是華人而已,是全美的所有學生、家長,只要有一定教育水平、達中產階級,就會非常重視的考試。
雖然很多人也許選擇不讀大學,但是,西方先進國家人口中進入大學的人口比例年年攀升。
換言之,也許有些父母不會那麼強調孩子要會讀書,但是很多父母,一如TUESDAYS WITH MORRIE書中我們所看到的移民家庭,移工非常清楚知道他們要翻身幾乎只能透過教育的路線,要突然經商致富、進入演藝圈成名,那是鳳毛麟角比登天還難的事情。著名的臉書創辦人所娶的華人後裔妻子,父母就是從越南逃到美國的難民—不大確定他們是否在最為艱難的時期離開亞洲,但是,祖克伯的妻子曾在公開場合接受訪問時提到自己的父母在她小時候辛苦經營餐廳的畫面。以這樣不同膚色的人種國度為例,讀書成績要求之外,學校重視課外活動,因此學生們會不斷參與各種各樣的動態與靜態社團,使自己在整個求學過程中的表現加分。以我們談過的WITMAN MIDDLE SCHOOL這所美國偏鄉中學的學生,為了二戰中受難的猶太人發聲,換來一輛從德國運到他們學校前面放置的火車箱一事,這些學生估計個個都可以申請到非常優質的學校,因為他們跟名校的入學核準單位証實了一件事:
學問不在紙上談兵而已。
美國的歷代總統大多畢業於名校、很多出自長春藤系列的各個名校(因為很多,所以可以再查找求証),英國的也是以畢業於牛津或者劍橋為執政箇中翹處,放眼其他西方先進國家統統如此。
簡言之,西方人不如想像中的不重視教育、讀書。在英國求學時的HOPE,會發現我的同窗裡面的「極度有錢人」,個個都在累積名校的資歷,先從美國開始、再到英國,或者先從西歐開始、再到英國。
問題只是「好好讀書就好,其他的別管」這種說法,對於很多真的拿到學位的人,是種凌遲,因為如果他們沒有在讀書的過程中經營出專業的、獨特的、無法取代的能力甚至腦袋,那麼,他們很容易就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框框,不大清楚方向,成為TUESDAYS WITH MORRIE書中所描寫的「行屍走肉」一輩的人物,殊為可惜。
在第三世界服務時,曾有一位北美男士希望到我所服務的地點去看看、關懷當地的弱勢貧窮人口。這位男士的工作是什麼呢? 他是一名大樓外牆的清潔工,當北美天寒地凍時他就不工作,可是,他在溫度正常情況下需要清理外牆的工作,讓他一整年不愁吃穿,也讓他可以在北美天侯不佳、溫度過低時,有閒暇可以到處在溫暖的地區、大洲旅行。
他和小朋友們互動時,態度十分真誠,有問必答,並且配合Hope在當地服務的時間、行程等種種、也像很多與我互動過的西方人一般會主動掏出幾百美元直接交給我使用在當地的孩童身上:
「我們不相信大組織的層層官僚會把錢用在這麼末端的人上面,可是給妳的話,很放心」。他們總是這麼說。
和這位大樓外牆清理人員之間,我們兩人互動時,他也不會有一般勞工階層自視輕賤、或者語出不穢、行止不端的一絲一毫相關作風。這個經歷讓我對於西方世界的勞工人士,產生不同的印象---他們不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概念,給大部份這樣的勞工階級人士一種自信,所以即使他們是農人、其他的勞工,很多他們之中的人,也會與這位男士一樣,不認為自己的職業低下,也不認為自己該少發表一些於適當的場合中該發表的意見。
像這一類的人,他們確然可能自幼就沒有人鼓勵他們要好好讀書、或者他們很早就開始學習一技之長,如瑞典的鐘錶工匠在青少年時期就直接開始接受訓練般,走入專業領域,發揮自我長才。
世上有一個工作叫作「管家」BUTLER這個字原本限定男性,但後來男女不限。一流的管家掌管著幾十個人的隊伍,在富豪之家位居要津薪水優沃,然而此人不是在拿到碩士、博士,而是必須熟稔所有相關的事務。當然必須學習,也有專門學校來教育這樣的人士,只是,他們也不會提供名為「碩士」、「博士」的學位之名。很多時候,我們往往被這些「盛名」所累;很多文化裡面,又特別強調這些學位之事,導致這樣的人士滿街都是,不過,真正可以作事的人,相形之下比之於西方國家裡面的專業人力,也許形成差異。
這樣的狀況和是否一定要有標準答案,有沒有絕對的關係呢? 也許也有---畢竟大家都往同一個框框裡面跳了進去,不過卻沒有在跳進去之前看清自己的所長和可發展的方向。例如,在英國求學時,我的同窗中90%以上的人非常擔憂自己的未來,除了怕一般考試被當、還怕論文被擋、更怕學位拿到後要去哪裡找工作……什麼都非常擔心。可是,怎麼會這樣呢? 後來想想,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還沒有真的在社會上歷練過,沒有辦法完完全全經濟獨立,所以有很深的恐懼感。
肆
在竹市,比較少男性教師報名上英語能力增進課程,所以,有一位男性教師提出的問題,頗為有趣:
東方人較難開口述說故事
男性朋友更是如此
晧璞老師見多識廣閱歷豐富
請問老師
歐美國家的男性朋友是如此嗎?
Hope的回應如下:
個人淺見應該還是因人而異,背景、學養、等各種條件不同,所以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也許是整體來講,男性多半比較不那麼願意分享事情是真的,但是好好問、慢慢談,還是可以談出些什麼的……就正常人而言是如此,但是仍有言行舉止較不正常之人,那又另當別論。
伍
美女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下:
「Dear Hope,
想跟您分享我在看Tuesdays with Morrie當中蠻有趣的一段話:
“So we don't get into the habit of standing back and looking at our
lives and saying, Is
this
all? Is this all I want? Is something missing?”
這段話是Morrie對Mitch說的,蠻認同這段話的,我覺得造成人們很少往回頭去檢視自己人生的可能原因有,他們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有可能殘破不堪,有可能華而不實,或是根本就不喜歡自己,這個社會好像不會教你「面對真實的自己」
, 可能的原因我想是社會的價值觀使然,只會教你如何「包裝」自己...
老師覺得在甚麼樣的情況及心境下人們會問Is this all? Is this all I want? Is something missing?”
期待接受更多挑戰的人?想跳脫舒適圈的人?」
Hope的回應如下:
MY DEAR~~~妳愈來愈有深度哦!!! 提出的問題令人驚豔耶^^
妳說到的兩種人應該都有可能
還有,就是遇到重大難關的人
或者,突然覺醒於生命狀況不該停滯的人
或者,已經自滿很久,但有個東西突然使自己的自負被戳破的人
又或,極度缺少自信的人
再或者,述多種混合的人
What do you think? Why'd you like to ask such questions? Are you also
stepping back to look at yourself?
我們的古籍裡面就說過「吾日三省吾身……」,指每天都要檢討、檢視自己。
所以,就一些人的角度而言,每天的檢視也是他們的度日之法
沒有檢視,他們可能就會覺得無以為繼吧
歡迎妳繼續提出問題
陸
老師們問到「富不過三代」怎麼說呢? 老師們的集思廣義集結答案如下:
1)There’s not rich for three generations.
2)Great trees are good
for nothing but shade
large wealth of a family can not last longer
than three generations.
3)The
father buys. The son builds. The
grandson sells and his son begs.
Hope提出:英文沒有制式的規定
Nothing
lasts forever. Only actions of kindness can.~By Hope
英文的本身其實只要文法正確(有時候別人的要求也不是那麼高,聽得懂就可以)、發音出的來能理解,其實溝通方式千變萬化的
Hope提出:
No
one's wealth can last forever. ~by Hope
像這樣,也許不是逐字逐句譯出來,但是也解釋出了原來的意義,也是可行的
所以才會說翻譯也是一種藝術,像寫作一樣^^
Comment如下:
第1)句因為沒有動詞,所以文法上會有問題,可以想想要怎麼辦
第2)的兩句都很好,第一個字大寫,後面接句點即可
第3) 第一句和第二句中間要空一格。第三句有兩個AND,可以想想要怎麼辦比較好
最後兩句因為是Hope自己說的所以就自己往臉上貼金,表示無誤^^
眼下大家已經提出更正方法如下,Hope過一兩天等大家討論完畢後,再分享答案與想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